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一叶知秋(杨伟名文存)
一叶知秋(杨伟名文存)


一叶知秋(杨伟名文存)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01月

定  价:18.00

I S B N :9787801901422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杨伟名——一个普通公民,一位思想家植根于中国这块土地,忧国忧民,用沉着智慧而理性的眼光分析和观察国计民生问题。更重要的是,文稿展现了杨伟名先生不计得失,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真理的风骨。杨伟名及其思想在40年后为后人所认识所景仰,说明了人类思想史的一个事实:理论源于常识,思想来自民间。
  这本文集对研究农业合作化、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大跃进、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及经验教训,以及杨伟名先生的经邦治国思想等,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读者对象: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研究人员,文化界人士,大学生。

TOP作者简介

杨伟名,陕西户县人。三年私塾,家贫辍学。曾参加中共地下党工作,1949年2月入党。1949年5月任职副乡长,当年冬天自行脱党回乡,1957年重新入党,任生产大队会计。多次上书各级党委和政府,反映农村工作情况。1962年因“一叶知秋”文章遭到毛泽东点名批评,被免去现职,至1968年遭批斗迫害,不堪受辱,服毒自尽。卒年46岁。1979年获平反昭雪。

TOP目录

不平常的追悼(代序) 卢跃刚
当前形势怀感(又名《一叶知秋》)
亲切的教导,深刻的一课
——我的认识、检查
谈谈小麦的播种量问题
有关处理目前“物资供应困难”问题的建议
关于公购粮任务包干、办食堂应坚持自愿和取消
供给制等问题的建议
北街生产队大办“千猪场”的教训
应该以“生产队”为基础
——对《六十条修正草案》的修正意见
致县委信
谈关于“一类物资”的开放问题
评“单式记账法”
目前农村工作问题十谈
附录一 各级组织和领导给杨伟名等人的复信
附录二 各级党委就处理杨伟名等人信件过程的有关文件
附录三 有关回忆和研究文章
与杨伟名同在 王世俊
户县三个党员来信的处理经过与反思 雷敬轩 王一士
历史的误伤
——一位农民党员的非凡遭遇 全德普
令人震惊的《一叶知秋》 雷 颐
天公何辜 鄢烈山
杨伟名:三十年前的先觉与死命 刘学斤
杨伟名的精神遗产 柴子文
《一叶知秋》四十年祭 刘华珍
后 记

TOP书摘

书摘
“走后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人人都明白,就不再说了。走后门这回事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大家都还记得,是从1958年开始露头。从这以后,逐年显著,到目前为止,已经成为普遍的事实了。
因为“走后门”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前次在工商企业中还大力地反过一次。从这以后,走后门的事,比起以前少了些,不过采取这种反的办法要收到绝对地堵塞后门的效果是不可能的。至于如何彻底消灭走后门的问题,下面好来说它。
近来自行车标价六百余元,大量出售,顾者虽亦不少,而排队争购之局,已见敛迹。何以至此?缘自用者购之,欲之渔利者却步使然。
“高价”自行车的出售情况,给我们提示走后门这件事的根源,以及消灭走后门的根本办法,这就是:(1)牌价与黑市价格差距过远,暴利过大,把这与目前群众觉悟水平结合起来,有如“风流少女”与“贪花浪子”,欲求不玷污,是不可能的;(2)凡出售给农村的一切工业产品,皆以高价出售,农产品及原料收购以高价付之,统购派购的农产品任务,以满足农业以外靠工资吃饭(设目前工资不变)的各行业人口的生活需要为度。
这样一来,黑市不存在了,走后门的路彻底根断了,投机倒把的事情随着相应减少,以至消失。至于因各地区之间的物价参差,而进行贩卖从中渔利者,我们应从积极方面把它看成是促进物资交流的正当行为,不能与走后门式的投机倒把相提并论。

据说毛泽东主席把“农业社”(后改为队)每年制定的“三包方案”称之为“烦琐的哲学”,也正因为这部哲学过于烦琐,现在已决定不再采用它了。然而放眼看来,我们工作的各项措施和方法,可称之为烦琐哲学的,倒不仅限于三包方案。这里试举一两件小事谈起。
今年二月间,给我队的鸡蛋派购任务是18斤,所辖生产队9个,每队平均2斤,将任务落实。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所做具体手续如下:(1)供销社同志送来红糖9斤。(2)大队向各队下达派购鸡蛋任务,并通知把蛋送到大队。(3)因蛋价低,社员售蛋不踊跃,组织干部做思想动员工作。(4)大队干部称收各队交来的鸡蛋,并按规定,每斤蛋付红糖半斤。(5)供销社按每斤蛋奖
售半斤粮的规定,又送来包谷9斤,并叮咛发给各队。(6)按糖、粮、蛋各自计价,并向队找补价款。(7)大队通知各生产队领取奖售粮——包谷一市斤——又领找价九角八。(8)各队原来所交鸡蛋,有的来自社员各户,各户所得粮为几两几钱,款为几角几分,逐户称粮点款。(9)大队分粮、糖中或多或少总有损耗,书写证明财务队长签字,用作账务处理。(10)完成任务过程
中,无论蛋的交纳,糖、粮款的领取,须催逼再三,令人大害头痛。
以上收购18斤鸡蛋的手续,看来是够烦琐的了!而目前这种烦琐并不限于我队,也不仅限于鸡蛋收购一项。
另外,在“计划供应”中,有过这样一回事:供销社给我大队配套了带碱煮青颜料6包计6市斤。全大队286户,每户平均二分多些,如何分配呢?十分作难,谁家需要就给谁家吧,其实谁家都需要。既想不出妥当办法,又不敢叫群众知道,怕闹出纠纷,只好暗里一户一包分配给认为“需要”的个别户(其实这是不合理的,但又无法合理)。
关于鸡蛋收购问题,我曾向供销社收购蛋的一位同志说过,你们门市部如果用自由市场或稍高于自由市场价格收购鸡蛋,不但手续简便,而且收购率将会数倍提高。如果认为高价赔本,何不高售、高购?这样以高对高,虽高何妨?这位同志答:有理。
关于以高对高的办法,其好处还不仅止此而已,内中还包含着通过价值法则,鼓励养鸡取蛋的积极作用。而所出售的东西,又会为最需要者购之。以上所举仅一二例,然而“一叶知秋,异地皆然”。

下秋虫唧唧,秋色满眼,一年一度的秋播,转眼就要到来,在忙里偷闲中,想就小麦播种量问题淡谈我个人几点肤浅认识和意见:
关于小麦播种量问题,几年来有“合理密植”之说,要问每亩下种多少才算“合理”,一般答复为:“因地制宜”,“看情况”,“不能一律”,这想来都是很对的,只是在执行当中存在有“偏重”现象。这“偏重”观点的产生,我的认识是,有些同志将“合理密植”这一概
念理解成“在原来播种量的基础上总得有所增加”,觉得这样才算是“合理”的密植,如果维持原来的播种量不动,好像就成为“不合理”的“稀植”了。我觉得“合理密植”既不是一定要把原来的播种量提高到某种程度,也不是提出“合理密植”就意味着原来的播种量都是“不合理”的“稀植”,小麦密植合理尺度必须在广大群众多年来的经验中寻求。
再者,叫农民高谈农业科学的理论知识,目前尚有困难,但掌握小麦密植的合理尺度,倒是有把握的,就我所知:合作化以前的“单干老农”,在多年的播种经验中学会了按照“茬口”的不同、地质的瘠肥、时间的早晚、地墒的饱欠等不同的情况,适当调整播种量,并能按照各个地块土质的性能播种适当的品种,何况目前生产队、小队级的基层领导同志经过多年的切身体验和学习,在小麦“合理密植”这个问题上还能掌握不了吗?我的意见是:在今年小麦播种期间,把“因地制宜”的权利,下放到生产队、小队级的基层领导中去,让他们的经验就地开花。
近年小麦播种期间有上级领导同志亲自监督着下种的情况,一般都是怕稀了,怕种密了的事实尚没有听见过,我想无论是生产队的支部书记、队长还是社员,他们在一些别的问题或许容易有些认识狭隘,本位、自私,只顾眼前、不管将来,但在小麦播种这个问题上他应该不会为了眼前多吃个蒸馍,而不顾来年的收成,只要我们相信基层领导同志和群众对“小麦密植”的合理尺度能够掌握得了,上级领导同志的“亲自监督”也就不必要了。
再者:在小麦播种量这个问题上,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提法和做法,就是在肥沃的土地上,播种量应加应减的问题,就我所知:各地的习惯做法,“豌豆茬”地肥播种量较低,“靠茬”较高,“回茬”更高,但另一方面却有“地肥加种”之说,从农业常识判断,小麦地肥分蘖多,少下种可使植枝粗硬不易倒伏,透光通风,穗大粒肥,如地肥反而加种,分蘖依旧,枝过多而细软,易倒伏、光闭风塞,影响结实。那么到底怎样才好呢?这里用毛主席的话说:“真理只有一个,究竟谁是真理,不凭主观的意识,要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由此看来,正如上边说的:小麦密植的合理尺度要在广大群众历年的
播种经验中寻求。
总的说来,以上所涉及的问题,只有两个,一是对“合理密植”这一概念的理解问题,一是小麦地肥应加种减种问题,就这两个问题所谈的认识和意见是否符合实际存在着的情况,这是我所不能回答的问题。不过,在小麦即将播种以前,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好让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共同讨论,及早地做出正确的结论,以期有助于来年小麦更大丰收的获得,这倒是我内心的真诚期望。

以生产队为基础的“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制”已作定案,并已付诸实施。这个改变,应看做是当前一切改变的重点。要能让这个“重点改变”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充分估计到由于这个“重点改变”而引起的各方面情况的变化。而及时地予以相应的全面配合。关于“全面配合”所涉的问题当自不在少,在这里只就一类物资川的“开放”问题,提出个人的肤浅见解。
这里所说的“开放”,系指开放“一类物资”——粮、棉、油等完成国家统购任务后的自由贸易。在目前新的形势下,这个“开放”是万分必要的!这是因为:
①以生产队为单位,公购粮(棉、油等也可包干)任务包干,粮食部分或大部分按劳分配的办法实行后,队队暨户户之间粮食(棉、油等在内)特有的参差、余缺现象的普遍存在和日益显著将是自然而然的,让“余者”出售,“缺者”购回,各自满足需要,想来总是合理的、应该的。
②我们的当前政策,既是“完成国家公购粮任务(棉、油等在内)后其余部分任其自行处理”,就不能同时又规定:“剩余部分只能出售给国家,不能到自由市场交易”。因为这样和“包干”的精神是矛盾的。可以设想,这是一方面允许“自行处理”,同时另一方面又限制“自行处理”;一方面购粮任务是“包干”了,但另一方面又好像没有“包干”。
③在目前粮食、棉、油等十分匮乏的情况下,要求农民把粮食的所谓“剩余部分”自愿地出售给国家,是完全不可能的,而“自由出售”又为国家统购统销政策所不许,难道就把这些所谓“剩余部分”的物资置之死地么?显然这样是十分谬误而危害匪浅的。
④即便说,国家能够把农村粮食的“剩余部分”购回来,但农村的供应应由国家负责(以上所云,“剩余部分”从农村整体来看,不是真正有了“剩余”),如果通过国家收购部门收购回来,又卖出去,这样多个手续,平衡农村粮食、棉、油的余缺,远不如直接由农村自行“平衡余缺”,因为前者手续繁多,问题复杂,效果低微;后者在“满足”各自需要方面能做到恰到好处。
⑤我们国家的粮、棉、油等消费计划,是本着“三兼顾”的方针(国家、集体、个人)妥当安排的,并且这个“兼顾”还有个轻重顺序的排列,这就是“先国家,后集体,再社员”。我们知道:国家的公购粮、棉、油等任务是根据需要(还要结合可能)而来,当各项任务完成时,就意味着国家的需要已得到满足,进而要考虑的,自然就是农村粮食、棉、油是否已得到满足的事了。要想知道农村的粮、棉、油等是否得到满足,这从自由市场与国家牌价之间的高低情况是会明显地看出来,当农村“自由市场”价格高于国家牌价时,就是没有得到满足,并且“高”的程度与“不满足”的程度成正比。当两者之间价格平衡时,就说明已经得到满足,当低于国家牌价时,就说明非但需要已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并且还有了剩余,这是把农村当成一个整体来看的“真正剩余”。以上所云:“队、队,户、户,参差余缺”的剩余就不是农村整体的“真正剩余”。我们国家要收购农村“真正剩余”的部分,是应该的,同时也是可能的(农民会自愿出售)。要是属于“参差余缺”部分,则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可以的(农民不会自愿)。
⑥自从“农村集市贸易”开放以来,国家与自由市场两种相差很远的不同价格同时存在。这样不但其间不存在什么问题,并且效果很好,两种价格“井水不犯河水”。看来,只有开放“一类物资”的“自由市场”才会有更加良好的效果!
⑦按目前我们确定的粮食等分配办法,除了“五保户”需要全“保”外,还要照顾“困难户”。按“困难户”只能指“多子女户、烈军属等”,凡属国家、集体有工资待遇的干部、工人、军官等住在农村的家属不应包括在内,因为(1)干部家属的散居情况不是平衡的,一般城镇过多;(2)如果当作“困难户”照顾,而“照顾”实际也就是负担,既是“负担”,就应该是“合理”负担;(3)干部、工人是为国家服务的,不应由小集体承担“照顾”任务。如果真的由生产队承担此项“照顾”任务,除非将照顾的粮、棉、菜等给生产队抵交国家任务。另外解决这个问题的惟一办法,还是“一类物资”的市场开放,这样散居农村的家属人口,可以本着各自需要,自由地取诸市场。如果认为市场价太高,干部工资少买不起,就还是暂时采取以上“由本生产队负责供应,但所供应数量,可以给该队抵作公粮或购粮的办法”。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及时妥当处理,将来散居在农村的干部等“家属人口”的粮、棉、油的供应将会发生“靠脱”现象。
⑧在目前口粮标准过低的情况下,我们一再强调要“千方百计”安排好群众生活,其实这个“千方百计”何如外放粮食(棉油在内) 自由市场“一计”。按照当前情况缺粮者国家不予供应,只好购诸“黑市”,而“黑市”的情况是:一愁无钱;二愁买不;三愁被“没收”。为了买一半斗粮,寻情钻眼,担惊受怕,往返跋涉,影响生产。如果粮食自由市场开放了,这种局面将会立即消失,代之而起的,只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活跃气象,也绝不会像有些同志所谈的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不好等。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11 页

版  次:1版

开  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4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