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书摘】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他,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写下了这本笔笔含情字字有痛的“死亡”日记。或许,本书并不一定能教你如何面对死亡,但它一定会给你继续生活的巨大勇气和力量。
《向死而生》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英】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著 邢锡范 译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人类亘古以来一个永恒的话题——死亡,它到底有多可怕?
孩子们都恐惧它,老人们都忌讳它,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都不能提及它。然而,当人们突然遭遇厄运,不得不面对它时,往往都是心灰意冷、难以接受、不知所措。
其实,人生如逆旅,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只是,这场开头不由你、结局也不由你的旅行,你打算如何度过?飞机可能晚点,火车可能出轨,生命的旅程也不可能一站到底,当你唯一的交通工具——身体出现问题时,你又打算怎样将其修复?
或许你还太小,还未来得及思考这些问题;或许你已太老,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是,如果你也曾在听闻或见证他人的生死时有所触动,如果你也曾在痛苦绝望时怀疑过生命的意义,如果你也曾在深深的夜里不敢入睡、害怕自己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如果你也曾希望自己阳光地面对生活、平静地面对死亡,那么,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院长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教授在一个世纪以前写下的这本《向死而生》,或许可以成为你首选的一个“生死”或“逆旅”攻略。
本森教授曾坚持写日记20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400万字的巨大精神遗产,而本书正是他在病中的四个月内所写下的日记节选。全书共66篇日记,每篇都围绕“死亡”这个永恒的命题展开,作者结合自己病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不同的视角和事件切入,深入探讨了一个个关于人性的优劣、关于心灵的成长、关于生命的意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非常引人深思和觉醒。
曾经,他以文字为生;曾经,他只埋头于工作;曾经,他毫不关心家人;曾经,他也从未感到过孤独或绝望……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倒下,病入骨髓,躺在床上,说不出,写不动,极度抑郁,生无可恋……渐渐地,他开始体会亲情的温暖,他开始发现自然的美丽,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他开始洞悉人类与人性的蒙昧……
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他,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写下了这本笔笔含情字字有痛的“死亡”日记。或许,本书并不一定能教你如何面对死亡,但它一定会给你继续生活的巨大勇气和力量。(以下内容摘自《向死而生》)
我可以肯定,如果我们能够下定决心,坦白承认这个世界存在罪恶,那么,我们就能在思想和精神方面更强大一些。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默认自身的错误,而是我们不应该由于这些错误而导致悲剧,导致绝望的痛苦。你必须像看待雨天那样看待罪恶,高高兴兴地、理智地与它进行斗争。明智的医生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怜悯患者身上,不会停在那里思考患者为什么会疼,而是立即采取最简捷的措施来减轻患者的痛苦。蒙住眼睛,假装认为罪恶并不存在是没有用的。在惩处其他人身上的罪恶时,我们必须努力认识到,那常常是一种不正当的活力,是一种滥用力量的结果。我们必须努力找到健康的渠道,将这种恶的力量释放出去。与自身的罪恶进行斗争时,我们应当耐心地、平静地去面对它,不要积累旧有的恐惧和常犯的错误,不要预先考虑并满足不断产生的诱惑,这样我们很快就会知道困扰自己的缺点是什么。我们必须努力组织自己的生活,这样也许才会尽可能地形成抵抗诱惑的有利条件。我们必须努力从病理而非情感上去解决罪的问题。真正可怕的是我们随波逐流,对罪恶温顺地默许。我们需要确信自己能征服罪恶,而且有足够的时间,这才是最重要的。
上帝认可并选中的人都是那些特别渴望善良、和平与美好的人,无论他们曾经多么卑鄙地堕落过。上帝的谴责和判罚是严厉的,能使人万分惊恐,但那只是针对一些鄙视有罪的人、感到安逸无虑的受人尊敬的人。只要一个人没有放弃纯洁和真实的愿望,这个人就没有迷失。一个人永远也不必在跌倒的时候绝望,只有当他开始赞美诚实和公正,自然地将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计算着自己的贡献时,他才应当绝望。
有两个古老而又美丽的故事就表现出了很好的道德意识。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托卡里·皮尔斯主教,他拥有很多特权,是一位非常有道德、受人尊敬的人。弥留之际,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身边有人问他,是什么给他带来了如此的天赐安详。这位善良的主教平静地说道:“享受自己光辉人生的感觉。”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伟大的巴特勒主教,一位真正具有献身精神和自我节制意识的人。他临终前躺在床上,脸上露出了极度痛苦的表情。陪护他的一位教士见此情景,大着胆子问道,是什么使他这样悲痛。巴特勒主教断断续续地说道,他一辈子都在践行为基督服务的愿望,而现在就要死了,一种可怕的恐惧感在困扰着他。主教说:“我不能相信,上帝会为我而死。”教士感到困惑,找不出任何能安慰主教的说法。但是教士没有试图提醒主教他所有的无私奉献,只是引用了一句诗,“他来到我这里,我必不丢弃。”主教脸上的痛苦表情逐渐消失,他低声嘟囔着这句诗,很快就离开了。
我觉得,在生命行将结束的悲哀时刻,人们宁愿像巴特勒那样哭泣,也不愿意像皮尔斯那样微笑。人们宁愿背上失败感的包袱,也不愿意勇敢地以功成名遂的自豪感走向死亡。
今天,我坐在花园的凉亭里,眼前是一条两侧长着老菩提树的小道,从这里可以看到教堂的院落。我知道,午后那里要举行一场葬礼,死者是一位简朴的、上了年纪的佃农妻子,生前她常常站在自家门口,微笑着向我打招呼,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高兴的样子。她老了,见识过很多事情,无论是悲伤的还是欢乐的,痛苦的还是愉快的。她勤于劳作,过着非常平静的生活,看着自己的孩子,还有她的孙子一天天长大。她很少想自己,宽阔的胸怀装得下她身边所有的事。她热爱自己的家,喜欢按部就班地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晚年仍然完好地保持着自己的权力,还有清醒的头脑。她历尽沧桑的老脸上总是显出安详的神态,即使睡着了,脸上也挂着微笑。她死之前没有任何征兆,在某天的晚上突然就去世了,毫无痛苦,坐在椅子上,和往常一样,在忙完了自己一天的劳作之后。
我看见一队人越走越近,塔上的钟声轻轻地响了起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人都赶来参加葬礼,像哀悼母亲那样为这位老人送行。今天这个日子与老人平常度过的日子没什么两样—平静、凉爽、寂静,满天温和的阳光,还有清澈的天空。从我坐的地方可以听到有人在朗诵,“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每当听到这句话,我的心中都会产生一阵无法控制的情感悸动。最后,他们来到墓地,老人的灵柩被放进墓穴,人群慢慢散开。在平静的午后,我听见铲子发出的声响,泥土不断地落入墓穴,不断落入,直到坟墓被掩埋起来。
我们如此美好、如此钟爱的生命,一旦终结就会造成间断,想到这里,人们自然会产生难以言表的悲伤。无论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他们都曾凭着直觉、带着自己的烦恼来向她倾诉,尽管她是个不善言辞之人,但是她专心地听着,昏花的老眼饱含着泪水,以十分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凝视着自己的朋友,抚慰了许许多多痛苦的心。她从来不预测生命,只是谦恭地、快乐地迎接着每一天的生活,以纯洁的、自愿的天性爱着上帝、相信上帝,让一切事物都变得简单。假如所有人都能如此看待生命,那么怀疑和困惑的空间就会很小。就像到了秋天,树叶会发黄、掉落一样,死亡似乎是一件很自然的、甜蜜的事情。然而,正是这位老人的可爱、亲切,还有她孩子般的、非常甜蜜的笑容,给所有认识她的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人们为失去这样一个人而感到难过和遗憾。我们不打算哀悼,这可能吗?当然,在这样一个日子,天空和大地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气氛,隐藏的秘密中一定含有某种不可言喻的、象征着爱和美的财富,只需我们把手放上去。假如生与死的问题在别的情况下出现,我可能会产生奇怪的、困惑的想法,而就在今天,我也许看到了自己的躯体躺在相同的地方长眠,身边聚集着相同的人群。唉,我可没有受到人们如此这般由衷、悲痛的哀悼。我今天所见到的悲伤很明显地写在人们的脸上,表现在人们的各种姿态里。这样的悲伤更纯洁、更强烈,远没有可能陪伴我进入长眠的那样悲伤。这样的悲伤似乎象征着生活值得追求的某种东西,也是上帝的礼物,不必通过精心的努力获得。尽管我们不知道,但上帝赐予我们耐心和忠诚,也赐予了我们生活下去的信心。
在这个世界上,与其他任何事情相比,我们最惧怕的是孤独地与自己相处,多么奇怪啊。这是我们不能忍受的一件事。我们努力专心于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认为迅速而又无意识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我们似乎无法忍受的,是一个人与自己的灵魂孤独地坐在那里。有意地说些什么的时候,我们的头脑总是处于警觉和活跃的状态,除此之外,我们不能随意地使用头脑,似乎没有什么比这种说法更令人难以接受了。这能形成精神上的病毒性发烧。我们迫使自己回忆往事,或者把自己不安宁的心志投入未来。我们不能忍受的是大脑沉默、不活跃的表现。
我很想知道,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努力地锻炼自己,能带着安静的沉思来生活。悲哀的是,我们的内心似乎没有什么可说的,除非内心关注的是它本身之外的事情。我们的心似乎意识不到自身,除非所涉及的不是其本身。东西方思想在这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东方人的气质和性情,似乎能够存在于对其自身本质的冷静沉思当中,而西方人的思想则存在于强烈的外部印象。
我们常常会谈论精神生活,但我们嘴上讲的这些到底又是什么呢?我们主要考虑的,似乎是渴望变得与现在的我们有所不同,在经验和知识方面增长,渴望去探索,去发现,去认识。我们不满足于现状,我们渴望占有,然而却不满足于已有的获得。也许,如果我们敢于从自己的思想之塔探出身去,倾听天空的寂静,那么,我们有可能会找到自己想要寻找的东西。我们似乎不能允许思想通过和进入头脑—我们必须走出去迎接,必须把思想拖进来,就像一个人把满满一网的鱼拖上船来。由此就产生了我们悲哀的幻灭感,我们焦躁不安的痛苦,我们相互抵触的不同目标。我们的祈祷过于频繁,“教我去做能取悦你的事情。”那还不如说,“把你自己给我。”
(本文编辑 Eliza)
来源:百道网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